
一个女孩子,今年上初三,父母都是公务员。这个女孩子学习非常好,她的理解能力远远超过了同龄的孩子,我跟她交流后,发现她的成熟度已经超过了大一大二的学生,甚至超过了很多三四十岁的人。
这女孩子懂的特别多,知识面很广,思维非常敏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她学习一直非常好,各门功课都非常好。
忍受着孤独的痛苦
但是到了初二的下半学期,她出状况了,特别喜欢哭,一哭就是一个多小时,而且也特别容易发火,感到非常烦躁。父母带她去当地医院,医院给她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孩子的症状与双相情感障碍连边都不沾,她也不是抑郁症,那么,她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我在跟她交流过程中发现,她没有要强的动机,从来没有,她会发火,这种发火是抑郁症当中的易激惹,但是她又不具有抑郁症的一些典型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一般的专家就笼统地诊断为青少年情感障碍或者叫青少年心境障碍,就笼统地做出一个鉴别,不给她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因为她哪一个都不像。
那么,这个孩子为什么上初二以后性格变了?变得不开心,情绪波动易怒,特别容易哭,周围人理解不了,父母给她开导没有用,越开导她的火气越大。老师说:父母把她惯坏了,而孩子认为她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父母没有好好爱她。
这个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种情况?她爷爷奶奶也紧张的不得了,生怕孩子走绝路,因为她经常哭,哭得非常伤心。
我跟孩子持续交流了三次,她给我透露了很多自己的心声,她内在的秘密也讲给了我。
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当领导的,太忙了,基本上没有跟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孩子被疏离了。
父母需要好好地陪伴孩子,只有陪伴才有可能理解孩子,你连陪伴都没有,怎么理解?爷爷奶奶年龄太大了,跟孩子在心理上是有代沟的。


这个孩子看的书很多,她思考的问题又多又深,她的志向不凡,她的价值观跟周围人也不一样,她是个早熟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她突然发现周围没有人理解她,老师不能理解,家长不能理解,周围的同学也不能理解,她认为周围的同学都比较俗气,她不愿意跟同学交往了。
但是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她潜意识里有强烈的寻求精神陪伴的需求,但是又没有合适的人,所以她感到非常孤独,感到非常无助。
做父母的也好,做老师也好,千万不要低估青少年内在的孤独,这种孤独感严重了可以导致自杀,就是这么可怕。观念得不到认同,情感找不到寄托,你说她能不痛苦吗?
她太独特了,她的思维方式跟周围人不一样,她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周围人不一样,她理解问题的方式跟别人不一样,她懂的又特别多,所以她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小女孩,越特殊、越孤独、越特殊,越难和别人形成亲密关系,所以她忍受着孤独的痛苦。
血清素解决负面情绪

她为什么喜欢哭?孤独不仅和性格有关系,也与一种神经递质有关系,这种神经递质就是血清素,如果你血清素的功能特别强,你属于典型的血型素式的人。那么,你的动机不强,你不要强,你的目标感也比较模糊,甚至没有目标感,你不看重成就,你也不跟别人比,你就特别容易合群。
这个女孩子的血清素功能有点低,由于血清素功能低,孤独给她制造的这种负面情绪就容易处理不掉,因为血清素会帮助我们解决负面情绪,很多人以为只有我们的认知才能解决负面情绪,不一定。我们解决负面情绪还要靠有关的神经递质,尤其是血清素。
有一门心理学叫——哭泣心理学,我曾专门系统地研究过哭泣心理学。痛苦、压抑、沮丧,尤其是痛苦孤独再受到一点挫折,人就特别难过,就开始哭,一哭我们身体就会分泌催产素,而催产素分泌以后就会诱导内啡肽和血清素,实际上这个孩子是用哭泣来诱导血清素,让血清素帮忙解决她的负面情绪。
这有点像有些青少年用尖锐的物体划自己,划自己这种行为叫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划自己是因为身体里缺乏内啡肽,也有可能缺乏多巴胺和血清素,但主要是缺乏内啡肽,孩子这么一划就诱导身体产生内啡肽。


人的神经系统是个开放系统,它与我们的行为观念和周围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交互关系,神经递质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我们的行为和心理以及我们和环境的这种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神经系统,所以,这个孩子的问题就是这样的。
我给孩子咨询了以后,就有一个感受:做父母的也好,做爷爷奶奶的也好,一定要好好的理解自己的子女,才会避免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当你遇到一个知音,能够向他倾诉你的心声,你的情感,说出你内心秘密的人,你好像找到了一种依靠。
人是一种精神动物,人的精神需要理解和陪伴,如果没有理解和陪伴,人的精神就要出问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
喜欢本文请点赞分享一下吧!